电子信息
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面向通信、电子计算机、电子测量仪器、控制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领域,围绕“一带一路”、“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突出云南区域特色,紧密结合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布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求实、创新和创业精神,具有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门知识,掌握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了解国内外行业领域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实施高水平工程技术项目等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掌握必要的科研手段与技能,具备科研论文撰写和从事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测试、集成和应用的能力,能熟练应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阅读、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注重科学素养和学术道德的培养,注重能力的提高。强化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保证学生既掌握相关职业领域的坚实理论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毕业后能胜任与电子信息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为将来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方向
主要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工程开发及应用研究,包括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和软件工程三个培养方向。各方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计算机技术方向
(1)数据与知识工程处理技术。数据分析与集成,知识表示与融合,数据溯源,海量数据的存储、查询与交换理论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海量数据处理的计算模型,海量数据的挖掘和知识发现,面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数据管理、分析等理论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
(2)多媒体信息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技术。图像处理与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语音与情感识别,民族文化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旅游信息化等理论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图像与视频信号分析、处理与识别,数字水印技术,语音合成、识别与理解等理论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
(3)高性能计算与服务计算技术。高性能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理论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虚拟化计算与云计算,存储系统计算,可信分布式计算,嵌入式系统及软硬件协同设计等理论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
(4)计算机网络与网络信息处理技术。下一代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网络工程与信息服务理论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网络质量控制,网络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等基础理论、技术实现及应用开发。
2、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
(1)通信网络与无线通信。网络通信理论,谱传感与无线电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与交换技术,信源、信道编码和网络编码,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网络质量控制,智能电网通信技术,宽带接入技术等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实现及应用开发;无线通信网络、天线设计与射频技术、移动通信,电波传播和电磁场理论,无线信号处理与微波技术,光纤无线电,广播电视技术,宽带和物联网通信等理论及应用研究。
(2)微弱信号检测与信号处理。微弱信号检测、信号降噪、信号处理及估计、特征提取与分类,以及相关方法在通信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与传感技术、水声信号、天文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
(3)自动控制技术与智能信息处理。智能优化算法,神经网络信息处理,模糊信息处理,智能控制及智能数据处理等研究及应用开发;信息理论,图像、视频信号分析、处理与识别,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设计与开发,语音合成、识别与理解,多媒体信息安全,数字水印技术等基础与应用研究。
(4)电子设计与信息系统。FPGA(可编程门阵列)、DSP(数字信号处理)、信息与信号处理系统、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设计和应用。
3、软件工程方向
(1)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大型复杂软件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的原则、方法、技术及相应的支撑工具、平台与环境,重点探讨提高软件生产率,保障软件产品质量的途径、方式、支撑方法与技术。智能软件工程,云计算背景下的软件工程,大规模软件可靠性研究。
(2)软件系统安全。流密码与安全协议,信息系统安全,金融软件安全,多民族及多宗教环境下的数据检测、内容理解与风险管理,边疆及边境互联网应用安全。强化“软件系统安全”的关键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拓展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增强“软件系统安全”的理论、技术和应用创新能力。
(3)软件服务及应用。软件服务的优化、性能提升,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开展海量数据分析、跨境电子商务、区块链接、基因组分析、生物图像和信号处理等软件应用研究。
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累计不超过5年。研究生达到提前毕业条件,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为达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有与其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科研成果,并以此作为申请硕士学位的成果条件。科研成果可以为以下几种形式:发表或录用的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级别的论文、导师认定本领域认可的学术会议论文、公开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向国际或国内标准化组织提交并被认可的标准化提案、在学院认定的国家级科技竞赛中获奖、政府部门颁发或认定的科技奖励、向实习单位提交并得到认可的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等。
修完规定学分、达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科研成果条件、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由太阳成集团tyc9728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颁发工程硕士学位证书,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培养方式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三部分: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实践应在实践单位(企事业)完成,学位论文可以在学校或实践单位完成。
1、课程学习。是电子信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课程学习严格按照培养计划执行,其中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主要在学院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以及案例课程等可在学院或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开展。
2、专业实践。是电子信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时间一般不得少于半年,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直接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学生的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3、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电子信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或新的解决方案。
4、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学院将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提高校企联合培养质量。学院将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合作共赢的长效保障机制和高效的运行管理制度。
5、导师指导。是保证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学院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即由我校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工程指导经验的研究生导师和行(企)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突出的专家共同担任指导教师,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我校教师聘为正导师,企业单位专家聘为副导师。导师应根据培养计划督促学生的课程学习,指导论文选题、文献查阅、调研、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授课、实践以及学位论文选题、撰写等都要有校外专家参与。
培养过程环节管理
1.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电子信息专业领域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知识背景、研究兴趣和行业背景等由导师组共同制订学生个人的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至少包括课程学习计划、专业实践计划和论文工作计划三部份。课程学习计划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制定,专业实践计划应根据各学科实践基地情况和学生具体行业背景以及学位论文选题相关性等进行制订,一般应在第二学期内完成,论文工作计划,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
2.专业实践
本领域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进行不少于1年的专业实践,并参加不少于10次的工程领域学科前沿讲座或学术报告。
专业实践应注重培养实际能力,面向企业实际需求,参与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实践成果能够反映学生在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方面取得的成效。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灵活进行:
(1)依托于学校、学院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由学院统一组织和选派研究生去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2)由校内导师结合自己所承担的与企业合作的科研课题,安排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3)依托于校内、院内的科研实践平台,安排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4)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就业去向,自行联系企业实践单位。
研究生在专业实践学习前,要在校内和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的专业实践计划,填写专业实践学习申请表,经学位点及学院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实践环节;研究生在专业实践期间要遵守所在单位的有关规定与要求,服从校内外指导教师和单位人员的管理,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认真投入到专业实践学习中,完成预定的实践任务。
专业实践的考核由学位点负责组织实施,考核以实践学习成果汇报的形式进行,根据研究生的工作态度、实践任务完成的水平和成效、实践单位评语及书面总结等方面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不合格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3.开题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向导师所在学位点提出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经费预算、参考文献等,开题报告应按规范要求撰写。
开题时间一般在毕业论文提交1年之前完成,由学院和学位点统一组织开题,通过现场答辩方式进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题要求至少包含导师在内的三名本领域硕士生导师参与,其中必须包含一名校外行(企)业导师,但导师不能担任开题评审工作组长。如开题环节未能通过,须在1个月以内重新进行开题,通过方能撰写论文,开题后如论文题目有重大调整和修改的研究生均需要重新进行开题。
4.中期考核
对研究生开展学习和科研情况进行中期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和获得学分情况、科研开展、论文发表情况和专业实践等,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继续学位论文撰写工作,考核不合格可以向培养单位或学科提出再次参加考核,如考核再次不合格将予以分流。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初完成。
5.预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答辩前3个月内进行预答辩,由硕士研究生导师安排。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电子信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研究课题的提出必须有充分的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研究途径必须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软件工程方向、计算机技术方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需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较好的成效。
学位论文要求、答辩和学位授予程序按《太阳成集团tyc9728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